论成长

47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79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曾经看到过很多对读书的赞誉,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可以医愚”;杨绛先生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加缪说:" 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有太多太多的角度和观点论述了读书的好处。但是生活中我也看到过很多人,读的书多了,反而变得自私冷漠,变得矫情尖锐自以为是。甚至现代历史上最大的反派希特勒,就是一个痴迷读书的人。

我在想,读书有那么多的好处,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因为读书变得更差甚至走向极端。有人分析过希特勒究竟做错了什么。从战略上来讲,希特勒轻率冒进、急于求成。他总想在自己这一辈子就把所有事都干成,其实是源于他内心对功名、对历史地位的渴望。他熟读史书,很喜欢把自己和俾斯麦首相、腓特烈大帝相比。他一定要在德国伟人祠里占据最显眼的位置。他的野心推动跟着他一次次铤而走险,直到最后摔个粉碎。希特勒就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纵观周围看的见的一些因为读书反而扭曲的人,无一不是因为急于达到自己某个目的而读书的。所以说,在摒弃功利性阅读的情况下,读书是值得它的赞誉的,我最喜欢赫尔曼·黑塞说的那句:" 阅读不一定能带给你好运,但能让你悄悄成为更好的自己。"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在看《中国通史》里的王安石变法一集时,我看到旁白说:“从后世看来,王安石对经济的理解,已经接近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他不但理解和掌握用金融信贷刺激经济发展而且还试图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整套制度,我们不得不说王安石变法是具有前瞻性的,但是他可能实在过于超前,远远超出了当时社会可接受的限度,也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的支撑。”我在想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对中国的历史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改革家。

有一天在阅读《西联大哲学课》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贺麟讲宋明理学中提到的 "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书里面大概说“大凡一个政治家必有其哲学见解,必有其所服膺的哲学家。如王安石的哲学倾向,最接近孟子的心性之学,而他所最推尊的哲学家除孔子外,为孟子及扬雄。讲师也约略暗示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与陆王的思想最为接近。而陆王心学正代表了现在西方的主流意识,欲了解宇宙,须了解自我,欲建立宇宙先建立自我的唯心哲学。后面讲师继续讲道,“我们可以称安石思想的出发点为 " 建立自我"。建立自我是他所作的立本、立大,务内的功夫。他的个性倔强,卓越不拔,有创造力,有革命精神,都可说是出自他建立自我的功夫。我这里用"建立自我"四字以表示他的根本出发点,因为建立二字,比较有哲学意味,建立自我为建立宇宙之本,提出建立自我,“知”的方面以自我意识为认识外物的根本,“行 " 的方面即利人济物、修齐治平的事业,不过是自己分内事,是自我实现罢了。

讲师还讲解了王安石在逐步建立自我的时候做了哪些努力。概括来讲,基本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自我,消极方面必须使自我不为物欲名利所拖累、所束缚。简言知就是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初心,而且不能刚愎任性,放任自己的主观意见。第二,建立自我就是使自我以道或以理为依归 (这里我理解为要相信科学,那些更具客观性的真理,基于科学理论去帮助自己思考),而不随俗浮沉,与世俯仰。不以众人的意见,而为真理守节操。第三,有了自我建立,则读书的时候,心中自有主宰,自能致良知以读书,不仅六经皆我注脚,而且诸子百家皆我注脚。所以他不为狭义的正统观念所束缚,胆敢无书不读。能建立自我,不单是读书可以主动,不受书本束缚,即视听言动,亦有自我作主宰,不随外物转移。(在后面有大篇幅的解释,我的理解就是当建立自我后,越往后越具备正向的独立思考能力,不管看什么书,别人说什么话,都不会轻易影响到自己的决断。)第四,由建立自我,以自我之内心所是随机应变为准则,而反对权威,反对泥古,注重随时,权变革新,以作自由解放及变法维新的根本。

我突然想起之前看的一个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辨论赛里总结陈词里的一段话,“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都强调体会、体验、体味这种体之于身、身体力行的具体真知。在这种思想导引之下,自明耳聪,也就是明察秋毫的视德和从善如流的听德才是雄辩的基础。能说善道,固然是好,巧言令色就背离了仁厚的核心价值了。”写到这不觉油然升起一股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成长,也许就像是王安石说的“建立自我”,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正文完
 0
pika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pika 于2023-09-20发表,共计1797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