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8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有一天在翻资料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 对《资本论》进行哲学阅读的困难和门槛 “。读完后,突然有很多疑问,《资本论》居然要借助哲学的眼光去阅读,还涉及公平正义。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学是什么?和《资本论》的逻辑又有什么关系?亚里士多德的经典逻辑学又是怎样的?和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学两者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西方,《资本论》变成了文学的和心理侦探作品的解读对象?这和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太不一样了,总感觉再往前一步就能找到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尤其是有一天在 B 站看到有个 up 主推荐阅读《资本论》,她自诩在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在精神上是一个独立女性了,得益于自己是经济学院的学生,所以她大学就把《资本论》读完了,也得益于阅读了这本书,所以她早早就实现了精神上的人格独立。我之前在想,人生有很多东西是真的只能到很晚甚至永远都看不明白的吗,但是看了这个女生的分享,我看到了一种叫“生命力”的东西。所以止不住的,让我想走前去把这个潘多拉的魔盒打开来看看。
隐约觉得《资本论》是一本很棒又不那么易懂的书,碰巧前段时间又看了郎咸平清华大学演讲的视频,脑海的问号又更多了,所以也在做着很多准备工作,我阅读了一些简单的经济入门读物,科普了一下货币的历史。我又想,如果很多背景信息都是西方的,那把我带偏了怎么办,所以我又去找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来看。我想,我得先把中国近代史了解清楚,一层一层的,我又发现了中国一个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写的书《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他在福建农林大学开设了一门 mooc 课程:《经济危机及其应对的中国经验》,里面阐述了中国自建国以来到 2020 年的十次危机(他写了《八次危机》这本书之后开的课,补充到了十次),初听就觉得很震撼,一方面他摒弃了各种官方欲说还休的说法,非常直白的告诉你事情的原因和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他的讲解也和当前实事相切合。光是建国初期的前两个十年,就是以一种我从未有过的视角去阐述的(碰巧刚看完这一段的近代史),就算是 60 年代那段有着大跃进等,看来是比较糟糕的时期,温老作为那时候上山下乡的过来人,他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简单朴素地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分析,告诉我们当时的国家领导如何巧妙化解当时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险象环生的一次又一次危机。告诉我们,要多角度观察,不能简单的对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持否定态度,我们恐怕需要多做一些分析。看了这个 mooc 课的一系列视频,除了接触到了很多经济政治学知识,更是收获到了很多感动。
我在想,经济学究竟是怎样一门学科呢(以前总觉得不从事这个行业,经济学就离自己很遥远,我总觉得经济学就像物理学数学一样是偏理工科的,我以前甚至觉得女性主义都离自己很遥远。),我隐约觉得随着我一路的深挖,视野好像也在逐渐清晰,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脑海中的一些散乱的知识点好像可以一点一点地互相粘连起来,开始形成一张小小的画布。我要怎么样才能表达清楚这种感觉呢?昨天看到薛兆丰的在一次讲座上的开场白,感觉很适合借用来表达一下。他说,他觉得经济学普及的教育非常重要,它有多重要呢,在现代的社会,任何一个文明的人,他至少应该学两门文明的必修课,一门就是物理学,一门是经济学。物理学讲的是 ” 关于无人世界的基本规律 ”,我们经常说,经济学和物理学可能是彼此较量的两门学科,由于物理学太成功了,人们忽视了经济学给我们的更重要的教训。经济学研究的是有人的社会里的基本规律,我们也是一个 ” 物体 ” 呀,我们也服从惯性定律,牛顿定律等等,但人又和物以及其它生物有着巨大的区别,就是人能够思考,有知识,有知识的积累,能够形成对策,能够迂回地进行思考,这是人的一个特点。经济学的角度,要比物理学的更精准,更准确。区别在于,每当我们要看这个社会的时候,看这个人类社会的时候,你永远要记住,别人是有对策的,别人是有反应的,在我眼里面,这个基础的经济学,关于有人的世界的经济学,它到底是怎样的,跟别的物理学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讲座他还说,讲座的题目是 ” 年轻人怎么把世界看明白 ”,但是他自己还没有把这个世界看明白,他怎么能教年轻人怎么看明白。他说, 他想分享的其实是自己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我理解为,经济学更像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从某一视角解释身边的变化。

这样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我发现以前都很朦胧,或是说基本都没有过,嘿嘿,那我要继续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这幅 ” 眼镜 ”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