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44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在想,假如自己沿着上学 - 毕业 - 工作这一条路一直走下去的,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大概就是早前预想到的,找到一份稍具积累性的工作,钻研它,用数十年的时光把这样一项技能打磨地尽可能专业,然后持续凭借着这份专业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直到退休。
可是,在看遍各种大大小小的故事之后,尤其是接触到了经济学。容我先负面的谈一谈,这个 " 经济学 " 应该得说是 " 金融学 " 吧。令我诧异且久久不能平复的是,有人评价说," 金融学 " 的本质大概就是," 永远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有钱的人服务 "。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其实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 " 金融学 ",都在告诉着我,自己预设的这样一条 " 守规矩 " 的路是很不平坦甚至看不到光的。即使认真工作,认真打磨自己的技能,但在没有看清当前形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去让自己及时切换到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未来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被社会淘汰。而社会老龄化之下,各 " 经济支柱 " 所承受的压力也会比以前更大,这将导致更大程度的压迫和异化。所以社会现在才会普遍出现这样一种消极的声音吧," 内卷还是躺平,普通人的出路在哪?"
我好想看清楚这个世界,想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我曾经以为自己知道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曾以为只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自由。但是自由到底是什么?
就拿我周围的人来说,父辈这么多人里面,即使是那些有了一定经济能力的人,也都是处于百无聊赖、空虚、放纵的状态。记得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和自己的一个叔叔聊天,我说:" 你要注意身体呀,不要通宵打那么多牌,喝那么多酒了 "。他告诉我:" 不打牌,也没事干呀,现在也不用想办法赚钱养家了,这么多的时间上哪消磨去。" 我当时无言以对,心想“是啊,好像除了赚钱,他们真的不知道能干什么了。他们那一辈,大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秉承着“爱拼才会赢”的观念,觉得有车有房有钱,才能家庭幸福,受人 " 尊敬 "。年轻的时候都在“打拼”,从来没有自己真正健康的爱好,能干什么呢,好像也只能打打牌,赌赌博消磨时光了。”甚至,他们大多数还选择了“找小三”去排解自己的无聊感,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然后再陷入各种无休无止的“家庭斗争”中。然而,即使都这样了,我从来没有在他们身上找到任何真正快乐的影子,反而在这种生活中加速自己的落寞和老态。都已经奋斗半生到不用再为生活而奔波了,但却是因为生活不需要再 " 奋斗 " 了,让他们反而日益堕落,陷入身心俱疲的痛苦。《中国近代史》里有一句话说," 八十年代普遍的困难似乎降低了人们的自我价值观,使他们变得脾气暴躁、心情郁闷。生活中充斥了冷漠、麻木和粗野。心理学家指出,这样一种态度反映了人们彻底的沮丧和无奈,而不是他们喜欢粗暴。人们已经在为经济麻烦苦苦挣扎。" 虽说这是描述八十年代在面临一轮又一轮的必需品价格上涨时,大多数人的写照,但放到现在似乎也毫无违和感。
在这样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之中,大家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然而,大多数普通人的精神危机也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日益加大,难道真的就只能做社会发展的一颗“干电池”吗?
在看《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看到了祖国从早期的农民革命推翻封建政权,建立农民政权,打退国民党,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蜿蜒盘旋地探索以及各种付出惨痛代价的试错,再到后期各种危机之下的改革开放和具有强大前瞻性的经济建设。一路看下来,觉得祖国真的好伟大,即使是建国后,也还有这么多的危机,重重凶险的艰难险阻,庆幸有这么这么多充满智慧且善良的人为祖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在这样一种带有前因后果的历史真相的浸染之下,我加深了自己对祖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路向好的信心。但即使是在这样一条大家坚信是正确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处在当前这个不得不经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总得做出各种进退两难,顾此失彼的决策。"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深圳作为一个曾经的“小渔村”由于改革开放,实现了率先的发展,原住民在时代的红利下一跃而起成了各种 " 包租公 "," 包租婆 "。可随着全球化的影响,金融产业占比不可避免的增加,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也进一步加剧了 " 富者更富,贫者更贫 " 的状况。这种态势下," 打工人 " 该拿什么去追?无产阶级的劳动剩余大多指数型地被资产阶级所掠夺,他们的资产存在形式,在剥削无产阶级之后形成的财富,除了自己那看得见的财富数字,还以各种我们无法察觉到的形式存在着。比如很多大城市是在广大的 " 打工人 ",在背井离乡,日复一复地异化劳作之下才建设起来的,高楼林立起来了,学校医院各种都普及了,同时也顺势推高了整个城市的房价,我们用来住的房子“金融化”了," 有房的人更有房 "。而这么多的 " 打工人 "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拼命工作,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可大多数还得背上需要背负几十年的沉重房贷,继续在自己这个甚至不稳定的工作岗位上亦步亦趋地劳作,继续 " 被剥削 ",才可能在这样一座城市 " 安身立命 "。
过去我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人只能如此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这样的路径吗?在年轻的时候不惜一切追求财富,年老的时候再来惋惜青春不再的各种苦楚,然后再陷入无尽的空虚, 甚至有可能连停下来的空虚都没有。我觉得好可怜,越往后越觉得,这也许就是佛祖说的 " 众生皆苦 ",的 " 众生相 " 之一吧。也许这些痛苦就源于随波逐流。处于追求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表面上势必会让大家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可各种现实也在告诉我们,钱并不是目的。客观的看待整个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无法怪罪社会分配的不公,但自己也并非只要拼尽全力就可以获得所谓的“成功”。对于个人来说,何尝不是面临 " 进退两难 " 的处境,可是真的就只有 " 内卷 " 和“躺平”这两条路可以走吗?
所以我对心理学,对社会学,历史乃至经济学,以及人性感兴趣。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除了天生的因素,还有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我想知道作为一个没有各种社会环境影响的这样一个自然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想知道人作为一个主体,与环境、与自然、与社会之间是什么关系。我怎样能够尽可能地了解自己,我该怎样“自我养育 ",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个基于看清世界真相之后再站起来的本真的自己。
眼前的世界并非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想,在没有看清这个世界前,我们其实没有选择自由。对应到每个人,眼前的这样一条道路,也许就是国家经过很多探索试错,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之后,再层层执行下来,给大家铺设开来的。也许,走在这样一条路上,大多数人不用思考,无形之中就能够卯足力气有序地建设祖国,发展经济,再反过来哺育我们自身,乃至下一代。我猜想,让大多数人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应该可以尽可能高效的建设一个“更美丽的世界”吧。但现实是,世上的人千千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样一条顺应经济发展的固化道路上,大多数人必然会被异化。映射到现实中就是,填鸭式的教育下低效的学习以及未来为了抵御供养家庭等压力而不得不做着这份在这样的教育影响下所选择的自己不擅长甚至抗拒且不稳定的工作。
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具备跳出这条固化道路的可能性,从在这条道路上随波逐流的人变成一个主动的“建设者”,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在这样一个 " 主动建设 " 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路径。我们可以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然后沿着自己那条路,实现自我。“学习”,本该是一个在对自我探索的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求知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会如饥似渴地填补自己的各种不足,这样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快乐的,不该是填鸭式的,充斥着机械死板的低效。而 " 工作 " 也应该由 " 劳动 " 所取代,做自己想做的,在不超出某种“框架”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共建“美丽新世界”。
人类世界有这么这么长的历史,所有今人能想到的或思考过的,过去几乎都能找到踪迹。马克思就曾经对这种经济发展下必然存在的痛苦展开过一系列的思考,《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就是消灭基于阶级分化之上的剥削与压迫,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犹记得在中学课本里有一篇叫《 纪念白求恩 》的文章,当时的我看到这篇文章几次落泪。但只知道白求恩大夫好伟大,好无私。同时也想不通这样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选择背井离乡来到中国抗日前线做一个战地医生,最后只是因为手术割伤了手指受感染,而抗日的前沿没有足够多的抗菌素,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在看了《白求恩大夫》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他的形象比课本中描述的还要伟岸的多。他是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手术就是他的战场,他希望全世界无产者能联合起来,打破旧时代的枷锁。他自己是一个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是五十多个医疗专利的享有者,是世界最知名的战胜了结核病的医生,他经由对结核病感染的肺部的外科手术,打开了无数人的生命得以获得拯救的可能性,大概不用说都知道,如此多的成就意味着多么巨大的财富,但是他却从遥远的加拿大来到中国,然后就这样牺牲在中国的抗日前沿。在戴锦华教授的一个讲座上,她把白求恩大夫的故事称作 " 最伟大的背叛 ",他 " 背叛 " 了自己的国家," 背叛 " 了自己所在的阶级,来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去参与当地人民对抗侵略,对抗法西斯主义蔓延的战争之中。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在当时还有好多好多,他们也许会被所在的国家视为一种叛国的行为,但是他们同时加入了保卫人类的战斗。这些故事,在二战时期,闪耀着最美丽的人性光辉。
有这么这么多的伟人前赴后继的投身解放事业,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虽说前路漫漫,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除了 " 躺平 " 或者 " 内卷 ",可以做的还有太多太多。我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坚持不懈地找到那条利他利己利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自我实现的道路,就是给祖国,以及给那么多伟大革命战士的最好的回馈了吧。
附: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和行动指导原则,主张无产阶级 (即工人阶级) 应当超越民族和国界,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资本主义和其他形式的剥削与压迫。这一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资本主义是一个全球体系,因此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也应当是国际性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工人没有祖国”,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观点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有助于:
1. 消除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分裂作用。
2. 加强全球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斗争。
3. 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平等。
这一观点也被用来批评那些只关注单一国家内部问题而忽视国际问题的政治运动或组织,认为这是一种“机会主义”或“改良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政治制度的不同以及工人运动内部的各种分歧等。尽管如此,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仍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大规模工人运动和社会抗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