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49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这两年我从一个迷迷糊糊,啊 Q 式盲目乐观的女生,成长为了一个从观念上挣脱了或者说部分挣脱了女性主义困境的“自由”的个体。在很多次回忆自己过往的时候,我总在想,如果当初自己没有发现以及去摆脱这种困境,那我将会面临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样一种困境对我的人格塑造,生活,乃至人生的影响如此之大,使得对它的挣脱,足以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这之后,我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抛开性别)身处的又一重困境,我发现了它,也还未挣脱它。总觉得,挣脱它也必然会让自己的某些观念出现大的转变。
从小我就对周遭那种冷漠、功利的环境隐约有种不适感,伴随着年岁渐长,我同时也发现,如果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普遍认同的“成功”,就会无法获得承认。所以尽管有不适感,我依然会想要去追逐它,我害怕被孤立。
前段时间,我发现一些自己隐约有所察觉的问题逐渐变得清晰和立体。现代社会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经济机器之中,而为了让这个机器能够高效正常地运转,我们的生命也随之产生了异化。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呢?结合刘擎关于“如何在迷失中找到自我”讲座的言论,我尝试去梳理一下。
“哈尔马斯把现代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系统,一个是生活世界。什么是系统?比如说特别像经济、法律、政治它有自己的一套运作方式,但基本上它是一个工具理性的。什么叫工具理性呢?工具理性是讲,我是靠计算来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就是对于一个给定的目标而言,怎么样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它的成本最低,收益最大,这个是特别有共识的,只要大家能算,最优解就放在那里。所以工具理性特别容易扩张,因为它是有普遍性的。而什么是生活世界?或者换句话说,什么叫美好的人生?它是无法计算的,即人和人之间的那种关系,彼此的关爱、尊重、情感,是不能仅仅靠工具理性,靠计算来完成的,是无法靠工具理性的介入而实现的,需要价值理性的介入。价值理性是什么?价值理性就是对一个特定的目标给出一个论述,价值理性不是非理性的,价值理性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性,个人特定的历史以及经验,所以也因其无法进行计算,往往不能够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很难进行扩张。总的来说就是,哈尔马斯把现代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系统,带有工具理性,另一个是生活世界,不能仅靠工具理性支撑。”
“那么现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系统凭借其工具理性,将取用、功利,作为其运转逻辑,它是一个冷冰冰如同机器一般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慢慢地在向生活世界殖民,我们的生活世界,开始逐渐遵从了系统的逻辑。这样一个系统的逻辑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主义时代来临,我们从过去天人合一的思想,从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中转向了 " 以自我为中心 " 的个人主义,大多数人变得冷漠、计较得失,世界进入了一个单向度的生活,是一个工具理性统治的世界,生命陷入了一种异化。”
回想起,自己曾羡慕过古代社会的人们,是怎样一个世界才会成批孕育出伯牙子期那种传颂千年的友情故事,他们心心相惜,他们互相砥砺,我曾简单地以为那是物质匮乏造就的一种“报团取暖”。但其实不是的,在那个世界里,其实有着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爱的文化,早期古代社会很多的 " 士人 " 都有一种使人纯粹的儒家精神(未在后期由于服务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而异化的),这种精神就像马克思的信仰一样," 士人 " 们凭借这种精神,主导社会,以此形成当时的一种主流的价值观。
令人沮丧的是,在 21 世纪的今天,虽然我们的经济高度发展了,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系统向生活世界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我们的“古今之变”,我们丢失了自己的文化,进入了现代这样一个冷冰冰的如同机器般的世界。
马克思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生命的属性,生命的规定性。"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劳动是很厌倦的,劳动变成了我们的工具,变成了借以获取别的事情的工具,比如说工资,收入。他还在《1844 年经济学手稿》里面说,人越是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的像动物,那在动物的功能里边,吃、喝、性关系、最多还有化妆,在饮食起居的时候,我们会更寻求自己像个人。人的事务变成了动物的事务,而动物的事务变成了人的。异化就是,本来属于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分裂出来成为了我们的对立面,为了消费,为了满足更多的消费,我们需要去进入自己更多的不喜欢的劳动。
在这种异化的过程,我们陷入了现代主义困境。虽然有了现代所许诺的个体自由,但我们的视野,我们对整个生命的感知却越来越狭隘了。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生产 - 消费的逻辑中,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之下,在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当中,进入了一个越来越狭隘的单向度的世界," 唯我论 " 和 " 取用博弈关系 " 支配了我们的生命世界,“趋利避害”的人性逐渐占领了我们的生活。“我有我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却无能为力。”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而罗曼·罗兰一生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班英雄的友人、一班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就像鲁迅讲的 "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善于前驱 "。历史真是一个巨轮,这也许就是历史和文学的迷人之处吧,所有今人能想到的或思考过的,在过去几乎都能找到踪迹。
回到现实生活,我有时在想,自己是不是过于脱离现实,成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一次逛 B 站的时候,我看到了南南论坛上的一个视频“如果说趋利避害也算人性的话,舍生取义是更高贵的人性”,视频里,阐述着各种“高贵的背叛”,其中外国大夫白求恩就在我们中国的抗日前沿,用生命书写了这样一个“高贵的背叛”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伟人们,不分种族国界,不论贫富,都怀揣着一种慈悲,对苦难的人们都抱有一种悲悯。在看到对白求恩大夫精神的这一种叙事角度的那一刻,我好震撼,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有一束光照进了那个原本我觉得灰暗的“真实世界”。在继续深入了解这个论坛的过程中,我逐渐我发现,如果说过去,在罗曼·罗兰所处的那个战争时代,当人们认清了生活真相之后,它的文字是在精神层面给人以鼓舞,而对现实困境的扭转始终没能撼动的话。那么在今天,这个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所谓“和平”年代,那些包括南南论坛在内的很多先行者的言论以及引导我们去阅读的一些书籍,正试图引发我们去对这个被发展、被 GDP 左右的所谓“真实世界”进行反思,并给我们提供某种概念、某种思想资源,来用以开启对自己心灵生活、亲密关系乃至职场,甚至是整个世界状态的一种分析和诊断,让我们开启一种想象与新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对出口或者说出路的一种探索。对重建这种生活世界的一种另类故事的探索。
我好喜欢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说的那句," 经典意义上的爱情,是一场小型的共产主义。" 在这样一个共同体里,你的所有奉献都不是被看作是付出,因为你的奉献,是使对方获得幸福,而对方的幸福,也恰巧是你最大的幸福。而我也十分相信,在这样一个状态中的个人,也会因此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片刻美好的体验,只是生命海洋中的岛屿,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重建一个生活世界来抵御这个系统对我们殖民的理想,开辟新大陆的世界。我始终期待这些岛屿汇集成新大陆的那一天,相信这样的未来并不遥远,它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终究会成为现实。
PS:
2023 年 2 月 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 2035 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卢麒元说:“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将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要文件,这个重要文件实际上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或者说他是它拉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序幕,我感到非常激动,其实我从 2 月 27 号看到这份文件以后,我一直在想这一整个过程,我知道普通人很难在一个初始阶段,对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或转折点,或者是对大变局,或者是对自我革命,很难形成一个更为宽泛和具体的感受或者是感觉。”
《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卢麒元对“2522”这几个数字进行了逐条的讲解,“2522”将成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基本的版图,这个版图太重要了。
最后,附上我据此整理的:“2522”的整体框架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