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自己

77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7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定风波》

记得 6 岁的时候,自己还不识字,在很多个下午,我经常看到大人坐在藤椅那看报纸,一行又一行地阅读报纸上的符号,我有时也模仿着拿过他们的报纸,摇头晃脑的看啊看,不知道乐趣何在,当时真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能看懂这些符号。后来,等到上一年级了,终于开始一笔一划的学写字了,原来这些是文字啊,当时充满好奇,很希望自己能快点学完,然后能像大人们一样津津有味的看报纸。

我一直很喜欢记笔记,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加深自己对文字的记忆力,也想通过抄写的方式去帮自己理解一些流传千古的短句。为什么有些名言可以流传至今,它们都看起来很有道理,可是我不懂。就像 6 岁时羡慕大人看报纸那样,我总是想找到那些看不见的存在。

不过不同时期也有不同时期的领悟能力,总有一些是自己能看的见的。我至今都记得,高三一次去饭堂打饭的时候看到的一句话:”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也许是那时候正值年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在期盼明天,期盼未来。当时那种军事化式的紧张学习时光,我只想快点度过,那看似富足的“今日”,我甚至觉得煎熬。所以看到这句话时,内心当即就震颤了一下。

后来,随着年岁见长,自己的烦恼也慢慢变多了,想不通的只好摆在那里,无视它,然后不知道哪天,它再在某个深夜里跳出来,搅的我不停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后来我从网络看到一个名词,这好像叫“精神内耗”,我感觉自己一直没办法让它们消失,还会越变越多。

时间来到 2023 年,我时常会有一种“很新”的感觉,作为一个过去经常胡思乱想的女孩,现在回过头去看,我发现那些 ” 胡思乱想 ” 仿佛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的旋涡,把自己困在了某个地方。以前以为“重复”和“循环”是两个中性词,现在觉得这两个词简直是人生的噩梦。那些我看不见摸不着的,似乎一直在操纵着自己过去的人生。我发现就好像当初识字看报纸一样,过去的经历阅历也仿佛是一个“识字”的过程,以前看不懂的一些“符号”,我也慢慢能识得一些了。

所幸 2023 年,我也开始了写博客,部分记录了这些“识字”的过程。发那篇“Hello Blog”的是一个内心充满困惑的我,当时感觉脑袋有一团浆糊,所以想把它们理理顺,写了那篇文章,告诉自己“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会影响思维,两者形影相随,密不可分。”

再到后来,有个困扰了我很久很久的疑惑终于再次跳出来了,让我一直想不通,所以我写下了“ 论平静 ”,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整圆。不然只会陷在自己的各种缺陷里,自怜挣扎,看不见自己,看不见他人。但其实当时写完这篇文章,我平复了自己的心情,却也产生了一片虚无。我始终把独立和孤独联系起来,以为“需要”就是爱。所以在那之后,我还是一直找啊找,想方设法想让自己认识 ” 爱 ” 这个字。在自己身上我找不到,于是我想看清这个世界,看到了上野千鹤子说的经济机器,再看到了《资本论》展现出来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才发现原来自己很多时候被一个个意识形态洗脑了,被各种不成体系的所谓流行观念塑造了。一如在我第一篇文章里面说的那句:“观念对自身的成长如此重要,而清晰的自我表达也同样重要。”我只有看见了,才能去试着挣脱,越往后越觉得自己是从有意识起,就进入了社会,自识字以后,就加速了自己认识世界的速度,但由于 ” 本我 ” 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它始终被外界所塑造着,那个小小的与生俱来的 ” 自我 ” 和 ” 本我 ” 不断地产生分歧和冲突,这样一个分裂的我,内耗持续不断。

以前的我真的看清楚周围的人和事了吗。不,我发现没有自我,是会让人失去真正的感知力的。那样的自己对周围的感知和评判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因为无法直面自己的缺憾,完全地接纳自己,就会囿于各种“羡慕嫉妒恨”,不仅无法形成真正的独立人格,更因为没有自己,而无法真正看见他人。佛说:“六根清净,方能悟道”。人生真是个道场,此时正是修炼时。

Echo!我还是喜欢那句话,“做个俗人,贪财好色”。但立此为证,希望自己不再当欲望的奴隶。

2024,here I come!

正文完
 0
pika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pika 于2024-01-10发表,共计1725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