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508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想起自己 23 年初写了《兔年第一篇云》,谈论自己初看中西方哲学:中国的“仁和真”,西方的“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既然龙年伊始,就写一篇博,谈一谈自己对生活的一些认识吧,也权当这几个月看中国近代史和人物传记的一篇读后感了。
PS: 写博客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记录某时某刻的看法和观点,而文章的系统性又能不让自己的观点太散乱,从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较为完整的表达出来。这篇文章是我当下对生活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后续上升到了一些对当下现实问题的评判,鉴于我阅历浅,我尽量引用了一些当下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以及书籍的原话去佐证。也许我个人的论述会有某些说的不对的地方,但毕竟有了追问才好引出更新的见解,新的一年从提问、发表和刷新自己的看法开始。
昨天无意间看到一部小说《青瓷》,大体是以“雅贿”为主线论述了一个官商勾结的故事,所谓“道尽中国人情关系”。小说开头我还认真看了一下,后面开启 8 倍速看完了,内心充满不适,五味杂陈,但又对书中描述的各种现象抱有一种“司空见惯”的态度。这本小说还被拍成了同名高分电视剧(王志文、张国立主演),被称为与《遥远的救世主》并称讲透“中国式人情关系”的神作。8 倍速翻完书之后,感觉这本书我都不需要看,因为书里面好多大大小小的事我就亲眼见过,难怪说“社会就是一本大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环境”,我更多的是思考,他们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总觉得在生活中自己有时候更像一个观察者,我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写这篇文章,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看人,只想找出周围各种怪诞现实其背后的原因。
权钱交易我不了解不谈论,但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亲戚,当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做的一手好菜,她早前信奉“要想留住老公的心,就得留住老公的胃”。而她的丈夫有点像小说里面的主角,他们有三个小孩,一儿两女,最小的儿子和最大的女儿相差了 15 岁。后面为了描述方便,他俩就分别称作“女人”和“男人”吧。
男人和女人在 90 年代初结为夫妇,于 94 年生下第一个女儿,夫妇二人一直相濡以沫。女人早早的退居二线,成为了家庭主妇,男人则一步一脚印,让家里从一贫如洗到奔往小康,他们好似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大时代里一个经济发展的小小缩影。过去二三十年,男人在深圳勤勤恳恳和官家打交道,建房子、买房、买车、炒股,再到炒股亏钱一个不落。无疑,他们的生活是奔向小康了的,而这几年男人也俨然成为了社会公认的所谓“成功人士”,开着宝马 X5 四处跑。
终于有一天,他们的生活炸开了锅,女人发现这个几乎每天都按时回家吃饭,每晚同床共枕的男人出轨了。几年前,他们为了在深圳买第二套房,办理了假离婚,女人怎么也想不到,男人能在这个空档就和外面的女人领证了而且在外面还生了一个女儿(现实总是这么荒诞又滑稽,这个小孩确实是不小心有的,男人觉得说不定是个儿子呢,就在对方的哄骗下领了证,谁知道居然生下来的又是女孩。。)女人发现之后当即就炸了,三天两头吵架,在家里打砸。我目击了他们从风平浪静到后面的鸡犬不宁。我以为他们这个家得散了吧,没想到权衡利弊之下,女人还是妥协了,商量着为了家庭和谐,把家里所有的财产房子都转移到女人名下,然后办理复婚。外面的女儿就每个月给抚养费,此后,他们还是偶尔会吵架,女人说:“她不能离婚,小孩以后还要结婚的,不能让他们被别人歧视单亲,不能害了他们。”
后来,女人就不闹了,似乎她好像悟了,领悟到,“反正男人的心留不住的,那就留住钱也好”。因此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对生活的看法,“反正男人就那样,到头来都会变坏,有钱的也变坏,没钱的也会变坏,那还不如一开始就找个有钱人结婚。”她以为这样的女人才是“聪明”的。“女人啊,青春就这么几年,要趁早抓住这几年的光阴,赶紧找个男人结婚了。”她形成了这样一套对生活的看法,当成“宝典”传给了自己的女儿,终于在自己的催促之下,女儿也在未婚先孕之下草草结婚了。毕竟,女儿马上也要三十了,“女人三十豆腐渣”。
有一天,女人来我家里做客,吃饭间隙她总要催我两句,说我不小了,要赶紧结婚。我每次都敷衍她两句,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知道咋的,她又凑到我这里来说,女人要有点手段,有点心机。我笑了一下。
我在想,人活着,总得为点什么。女人形成这样一套对生活的看法,感觉同时也保护了自己,如果连这个看法也给她撕碎了,她会怎么样。这时候我不觉想起那句网络盛传的“尊重他人命运”。
女人剩下了的几十年时光也不会有太大波澜了吧,也许会在儿孙绕膝之下离开人世。这不就是世人期盼的,平平安安,衣食无忧、老有所终,这么一看好像也算是某种幸福?我晃了晃神,摇了一下自己的头。我仿佛把一个女人的一辈子就这么看完了,但无论怎么看,女人这辈子似乎除了“衣食无忧”其他什么都没有,包括她自己。这明明是悲惨的一辈子。
我总在想,为什么她会活出这样的人生。
最近看完了《邓小平时代》,以前听到邓爷爷的名字,都总不免和“改革开放”这个振奋人心的名词联系在一起。可那段历史也是沉重的,最近我总在想,究竟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这能给自己的人生以什么启示。
历史总是残酷的,在大是大非的政治统治面前,人的生命就像一粒尘埃,什么自由、民主,都得构建在国家稳定之上,毫无疑问,那是一个集体大于一切的时代。
怎么去看待这段时代呢?人总有立场,立场千千万万,如果站在某个立场去讨论这段历史的是非功过,讨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那它永远没有尽头。既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尚且就先用我认为的第三视角去看吧,尽量让自己没有立场,脱离二元对立的善恶评判,以独立于“场”外的方式去看那段历史,尝试去看看这段历史它本来的面目。
这几年,我看到了几种人,“内卷人”、“躺平人”,还有“女人”(这里仅指代部分没有“醒过来”的女性,向女性主义致敬。)。“女人”前面已经描述过,在此就不赘述了。“躺平人”觉得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抵不过一个“出身”,那还费什么劲。而“内卷人”似乎就比“躺平人”多了一丝“倔强”,信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一定会“成功”的。无疑,当下这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大体就是各种“内卷人”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当螺丝钉而建设起来的吧。尽管,到头来,他们可能在这个奋斗了一辈子的城市,连一个属于自己的栖息地都没有。在此,我总不免觉得“内卷人”真可怜。而“躺平人”似乎是更“聪明”的一派?写到这,突然发现确实经济发展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为个人,似乎除了“钱”什么都失去了,可最让人唏嘘的是,就连这最后的奋斗了一辈子用以维持人最后尊严的仅剩的“钱”,也可能会因为“有钱的人更有钱”,而悄无声息地缩水。大部分普通人只因为不是“红二代”,不是“富二代”,抑或是在当下这个名利场(套用前面提到的小说所谓“青瓷时代”)没有和官或富人攀上关系,因此逐渐在社会竞争中败下阵来。看到这几年毕业的一批又一批的失业青年,我的同情心总止不住的泛滥。我知道,当下的自己也是面临这种困境的,只是没那么紧迫罢了。
所以越是看伟人传记,看近代史,我越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再加上这几年的人生经历,我突然想起了苏格拉底的那一句“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历史上记载的各大圣人提出的问题,近代革命先烈的抗争,现行的宗教,佛教的各种思想,以我现在的理解,我以为都在殊途同归,指向一件事,“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成为你自己”。这也是共产党建党想要捍卫的。
中国没有宗教,没有上帝之说。古代主流的中国哲学儒家讲究的是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道家讲究的是顺应自然和修身养性。即便是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讲究的也是内心世界和精神解脱。吊诡的是,真正普适性的思想总是难以传播,各种形式教条却总会以一种怪力乱神以及迷信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求神拜佛”成了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追求精神解脱的方式之一。现在想来,各种“求神拜佛”再辅以流传了几千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伦理思想,以及人性上对安全感的推崇和人性的贪婪,让很多中国人总是难以形成精神上的独立。
而这也让人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自带了一个巨大的 bug,年轻的时候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等到年老幻想的泡沫破灭了,无法面对现实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自己骗自己,然后一辈子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过去了。无疑,作为个人来说,如果不做自己,大概率会让自己度过一个悲惨的人生(丢了自己的悲惨,最后不仅没了自己,连钱都没有了的悲惨)。而一个多数由“女人”,“躺平人”,“内卷人”还有少数所谓“食利阶级”所组成的社会也终究是会出现巨大危机的。
不可否认我们的经济条件确实改善了太多,我们好不容易来到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我们明明又遇到了另一个巨大的危机,这样的“青瓷时代”还要持续多久?如果历史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循环组成的,那革命先辈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意义又何在?
这不禁让我想起卢麒元对文革的解读,他说:“文革是一场人民尝试重建人民主权的,一场社会运动,一次社会实践,这场运动彻底粉碎了精英治理的模式。毛泽东发动农民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建立了共产党政权。发现精英主义出现了,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他就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让人民“革共产党的命”,让人民去建立人民主权。但由于人民对于如何重建人民主权缺乏系统的认识,这场实践偏离了既定的方向和轨迹,从而为能最终实现重建人民主权的良好初衷,作为一场运动,终于失败了。但是,文革作为思想解放运动,唤起了中国人的主体性意识,它为中国未来的制度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实践虽然失败了,但文革精神不该磨灭。毛泽东发动文革就是希望人民能自我解放,是希望唤起人民的主体意识。而为什么文革会出现这么多令人发指的丑陋现象,群众的社会运动明确目的和轨道约束和轨道约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群众运动,一旦夹杂了个人因素,一旦失去组织约束和系统控制,就会走向庸俗的群体恶斗和利益纷争。文革,显然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都不充分,人民群众不懂得运动止于何处,更不懂得革命的目的在于制度建设。凡事,过了,也就错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诚然,这场惨痛教训也是不能无视的,需要检讨,需要铭记。”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在讲解《传习录》的时候,说起了毛文革的错误,他说:”⾛资本主义的道路,真是⺠众的需要。他犯的是⼀个什么错误,是时代的错误。⾃从近代史以来,⻄⽅资本和技术输⼊到中国之后,中国⼈⼤多数暗中迷恋资本主义。可惜⽑泽东看得太远了,他知道资本主义不会让我们中国有好果⼦吃。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这⼀步,这是个原则性的东⻄,由于这个原则的区别,他⼀定遗忘了什么,⺠之所好好之,⺠之所恶恶之。社会主义不是⺠之所好,实际上后来⽑泽东晚年悲凉的说了这样⼀句话,我们的党员⼀部分、⼯⼈⼀部分都有发⽣资本主义倾向的,他看到了,看到了也晚了。⽂⾰已经把中国弄得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思想没有深⼊⼈⼼,导致⼈与⼈之间道德败坏了,这就是他的最⼤的败笔。我们说话要公道⼀点。他的⽬标是蛮远⼤的,他的对中国未来的预⾔⼜是那么准确,但是你阻挡不了。那么在他之后的邓⼩平,这倒是开始做到这⼀点了。⺠之所好好之吧?他提出什么?⼩康⽬标,⼩康⽬标,真是⺠之所好,那叫回归中国思想。”
《毛泽东传》作者中文版序里面说:“我还称毛泽东是半知识分子,虽然思想能吸引他,但是,行动同样能诱惑他。虽然他热爱历史,并吟诗作赋,但他也希望创造历史并在中国这块画布上画出新的社会主义图案。毛泽东过高地估计了他能够改变人的本性的程度。在毛泽东的生涯中,我们能看到政治如何改变世界,但没有看到政治改变了人心。”
再回到文章的最初,我总在想,究竟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这能给自己的人生以什么启示。我想,答案在自己身上。
===
以下是《青瓷》的小说脉络:
《青瓷》是浮石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张仲平这位 3D 拍卖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故事。张仲平通过陪同法院干部吃喝玩乐以及运用其他手段,快速积累了财富。这部小说深入揭示了权钱交易背后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弱点,通过张仲平在权力和财富游戏中的挣扎与反思,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处境和选择。
小说的主要脉络围绕张仲平的人生经历展开,通过他的视角,反映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力寻租、贪腐等现象。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追求财富和权力的过程中,经历的道德挣扎和心理变化。小说不仅是对一个人命运的叙述,也是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探讨,如何在权力的诱惑和个人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书中一条重要的主题线。
《青瓷》反映的社会现实包括了权力的腐化、财富的追求对人性的扭曲以及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抉择等问题。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