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都爱看天空

65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75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类为何都爱看天空,背上却都有一对伤口。生在这个凡人的星球,是否不配做天使的梦。人间只是须臾的刹那,人间只是天地的夹缝。人们何苦要活成修罗,活在执着对错的牢笼。”《因为你,所以我》— 五月天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充满疑惑望向天空的情景。那是在一次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聚餐后,我一个人走在路上不自觉的看向天空。我疑惑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周围似乎有很多种声音在告诉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一切究竟出自哪?

这很多次的“胡思乱想”在我那时候的朋友圈依然可以找一丝痕迹,过往的几乎每次疑惑,我都会以“满脑浆糊”收场。而我不知道的是,这些也同时化作了我内心的郁结,它们一缕一缕的相互缠绕在一起,以我不知道的方式影响着自己的身心。

又或者说,其实我知道它们的存在,只是我毫无办法,所以选择了和它们“和平共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它们会一点一点被解开,铺陈开来由着我细数。

我从小就是一个内心敏感的女孩。小时候,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父母亲戚,还有电视剧。我也不记得自己第一次“照镜子”是什么时候,只知道以前各种的生活经验都在告诉我,敏感绝不是一个优点。它似乎和贫穷或者弱小一样,是被打上烙印的。那个烙印写着“不好”,写着“有罪”。有句话说:“这个人怕不是有八百个心眼子”。这句话经常会用来描述一个能把一件事情做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人。活了这么多年,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能比周围的一些其它人关注到更多的细节,可我不想被当成一个有心机的人。

所以敏感的一面经常会被我藏起来,但也会禁不住“露出马脚”。可能小时候港剧看多了,我有点“嫉恶如仇”,特别是碰到家庭条件好而且有意无意炫耀自己的人,我会禁不住的远离对方,生怕对方会觉得我想占他 / 她便宜。可能也有一些自己的自卑在吧,这是一种藏不住的“敏感”。而在和朋友的相处中,我总会不自觉的就成为一个“照顾者”,我会照顾对方的情绪,安慰对方和倾听对方。但这也会让我产生一股失落感。那时候,我也好希望自己也能被这样“照顾”。可能是出于一种寻找“同类”还是什么,我很少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会希望对方也能“察觉”到我,“照顾”我。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吧,我不记得自己以前有遇到过这样的人。虽然也有遇到过性格敏感的朋友,但我从来都没感觉到和我类似的那些“察觉”和“照顾”。

我不是想自夸,或者是彰显自己的“独特”,只是想表达自己。我有时候也好奇,是不是大家一开始的情感诉求都是从“自恋”出发的。不过,我今天不准备写情感。

我似乎可以更敏锐地感受到对方表达中的一些“不友好的成分”,或是“轻蔑”、或是“怀疑”、或是“嘲讽”、又或是“落尽下石”。但也会自我怀疑,觉得是自己的敏感放大了这些不友好。怀疑归怀疑,这些细节上的察觉依旧会不自觉的触发我的自我保护系统,比方说疏远对方。

所以,我总是想极力的在我的表达中避免产生这些“不友好”。瞧,闭环了哈哈哈。

这是我的以前。

现在,我已经知道了,敏感只是人的一种更强的感受能力,如果被它左右,就会让自己形成讨好型人格,让自己时刻被左右,而伴随着产生的内耗也会比相对不敏感的人更多。但驾驭它,就可以让自己多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

在我认识“敏感”,正视“敏感”的过程,我发现它伴随着我的经历阅历也在变得更敏锐。这体现在,我发现以前自己很多不理解的人和事突然可以理解了。

我想,我的敏感有一部分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吧。

我几乎是听着爸妈的吵架声长大的,我爸妈数不清的吵架次数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是无法被其它人改变的”。我经常想起这件事就会觉得很难过,这是我妈用经历了大半辈子的一个又一个的“循环”让我明白的道理。所以,我从不要求其他人做什么,只想看到对方发自内心的真实。而这也在我的性格底色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决定了我该怎么去和人相处。

我也因此,对“循环”," 重复”," 轮回”这样的现象显得尤其敏感。这仿佛是一种掉进漩涡里无法逃脱出来的“万劫不复”。

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身上有些“不合常理”的地方。出于求生本能我会去做一些按部就班的事,但我也总是会做一些“反抗”。理性告诉我,都到大学了,我该抓到机会,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但我却“摆烂”。理性还告诉我,我该安分守己的过大学四年,但我却和男同学告白。说来也挺奇怪,不健康恋爱给我的折磨真是最打击我的一件事,但如果我不谈多几次恋爱,我很难理解什么是爱。一直觉得内心仿佛有两个我,理性是谁?

《人间》里有一句歌词说:“不是所有感情都能有始有终,孤独尽头不会有惶恐。”谁能想到,爱根本不是什么所谓“霸道总裁爱上你”;不是各种吃醋,占有欲;更不是找一个依靠。我怎么都想不到,这些以前扎根在我脑海中对于“爱”的理解居然都是错位的,各种温馨电影、偶像剧、甚至灰姑娘,塑造的都是建立在物化女性基础上的 " 爱 "。不仅物化自己还物化对方。但是 " 物 " 和 " 物 " 之间又怎么会有爱呢?人只有摆脱“物化”成为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才能打开自己去感受这个世界。即使我敏感,但再多的思考也免不了被一顿 " 阵痛 " 撬开,感觉自己眼前这个世界真的比我以为的朦胧太多了。" 孤独尽头不会有惶恐 ",而是会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我常常会觉得后怕,如果自己一直听“理性”的话,大概现在已经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了,也许我眼前的世界会比以前更朦胧,各种“循环”," 重复”," 轮回”带给我的桎梏会更沉重。

因为害怕,我不想再被动发现这些桎梏,我想主动去逃脱它们。

它们是谁?一开始,我是用“轮回”形容的,后来,我加上了它们的近义词“循环”与“重复”。我很想表达清楚我想表达的,但看到我写的这些文字,我真担心再过两年,连自己都看不懂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很容易遗忘自己曾经走过的困境。

直到我又看到了:" 人生处处是围城 ",这句话。

我去年带着 " 围城 " 就是 " 婚姻 " 的 " 先入为主 " 看完了《围城》这本书,当时只觉得钱钟书文笔好好,描写的真细腻,可我只看到了钱老作为“才子”的存在。

最近看到一段书评:探讨走出围城的可能性。

『《围城》不应当只是一本讨论婚姻的小说,它是一本哲学书。它的基调就是“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而它讨论的哲学命题,就是围城。钱老先生用他的辛辣和入微的笔,把围城里一个个小角色描写得活灵活现,满是市井气息,俗不可耐,却又真实无比。他们在围城内外,走进走出,就是人生百态。但,困住他们的围城,到底是什么? 是婚姻?婚姻是围城中的一条重要的线。从方鸿渐到苏文纨,到赵辛楣,到汪太太,到孙柔嘉,无不追求它却受困于它。本书中唯一提到围城的意象也是关于婚姻,在讨论到罗素的几次离婚的窘迫经历时,钱老借苏小姐之口说:“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孙柔嘉一步一步用婚姻为方鸿渐建造一座围城,让他充满期盼地进去,头破血流地出来。但反过来看,孙柔嘉又何尝不是画地为牢,她甚至比方鸿渐更可怜,她的一生都是在围城徘徊,本以为嫁了方鸿渐就是解脱,谁知只是走进更大的围城。用大笔墨讨论完婚姻,钱老却在结尾用那句“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温柔地甩了我们一巴掌:你以为,围城就只是婚姻这么简单吗? 于是我们乖乖地往回看。钱老没有欺骗我们,《围城》之中,处处都是围城。方鸿渐的留学尴尬,学习来的西方文化与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矛盾,他和赵辛楣的地位并不平等的友谊,对他人的依赖,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其生存的大社会,都是围城。王尔德曾说,世上只有两种烦恼,一是求之不得,二是如愿以偿。“求之不得”是卡夫卡的“城堡”,想进去却进不去;“如愿以偿”是钱钟书的“围城”,进去了又想出来,破之无处立身,顺之迷茫痛苦,逃之又丧失了生命意义。只要我们有对客观存在有主观欲求,就会有这两种烦恼,就会有束缚,也就是围城。萨特言:他人即地狱。“他人”是外界的象征,与“他人”即外界有关系,就没有绝对自由,就有束缚。换句话说,围城就是束缚,就是在客观世界里,我们生存下去所涉及的一切欲求,以及我们面临它们所做出的选择。

方鸿渐从一开始就随意地做选择。赵辛楣评价他最精准: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他志大而才疏,在国外念书时随心所欲,兴趣广却一事无成,最后混了个假文凭回来,自然底气不足。不自信加上优柔寡断的性格使他始终被牵着走,他无法果断拒绝不中意的苏小姐,也无法在遭受三闾大学不公正待遇时为自己争公道,无法不依赖赵辛楣等人而活。他身上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又遗传了他老爷子的迂腐,他迷茫,不像苏文纨一般有简单明确的目标,所以错失了真心爱慕的唐晓芙,最后选择了稀里糊涂地掉进孙柔嘉精心布置的温柔陷阱。他的想法和欲求,以及他受其支配下做出的这一个个的选择,最终编结成网,筑建为城,围困住他。不要笑,也不用同情他,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方鸿渐。困住了,然后呢?方鸿渐,或者说,我们,有无走出围城的可能性? 有两种方法,一种温和,一种激烈。温和的方法是成长,成长到比围城的砖墙更强大的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敲碎它们。如果方鸿渐不那么虚度光阴,可以有一些真本事来武装自己,也许也不用那样处处受束缚。因为围城究其根本,也只是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必然有战胜它的方法。比如,以强胜弱;再比如,以强攻强。激烈的方法须头破血流,也许还得粉身碎骨,须以身心的损伤为代价。如方鸿渐与孙柔嘉失败的婚姻结局,两败俱伤。在钟声里“没有梦,没有感觉”地进行着“人生最原始的,同时也是死亡的样品的”睡眠的方鸿渐,终于挣破了孙柔嘉为他设立的围城,然后,再走进赵辛楣的围城。他逃掉了周小姐,告别了鲍小姐,拒绝了张小姐,推开了苏小姐,错过了唐小姐,和孙柔嘉在一起,再分开,去投奔昔日情敌。从始至终,他都在一个又一个围城里跳跃,逃出一个,再进入另一个,周而复始,没有尽头。围城之外,还是围城,只是以 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人生,就是围城。宇宙是围城,生活本身也是围城。那我们到底能否走出人生的围城?

我想到苏子的《赤壁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用这样的哲学态度,来看围城,则可以用乐观与积极来替代“人生围城论”的悲观。围城是客观的物,它的存在是不可否认,也无法改变的,就像“天地不能以一瞬”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事。但我们是主观的人,我们是无尽的,有自己的意志,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或许永远没办法走出这整个客观存在的人生围城,但那些因为我们的欲求和选择而产生的围城,那些因为我们不够强大而无法逃出的围城,那些他人和外界为我们设置的围城,是可以走出来的。而事实上,我们能真正感觉到的,也只是这些,可以走出来的围城。在西西弗斯神话里的《荒谬的墙》里,有类似的意象。“我前行,直到碰上了一堵荒谬的墙。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确实存在着,而我也确实无法逾越。”加缪笔下这堵看不见,摸不着的“荒谬的墙”,和钱钟书的围城很相像。钱钟书先生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走出围城的方式,而加缪看似在探讨走过这堵墙的方式,最后却说“不论有无可能逾越,这一事实本身就已超越了这堵墙。”走不出围城会如何? 走出去又会如何? 我们真正要知道的也许并不是我们能不能最终走出人生的围城以及走出来的意义,我们为走出围城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和突破的过程,才是人生更重要的部分。围城有限,而我无限,人生之义无限,以无限居于有限,于有限求无限。』

看完这段文字,我才弄明白为何有些文学作品能经久不衰。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家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我期望着能挣脱生命的围城,于自由中寻找无限,这个世界不该是朦胧的。

正文完
 0
pika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pika 于2024-03-13发表,共计4752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