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道德经

546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64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其实比较难想象,在本身心绪就比较浮躁而且杂乱的时候,还能把道德经做一次泛读,更何况这种传世的智慧还是藏在密密麻麻的古文当中。智慧当然无法直接采撷,也无法翻译成大白话就经世致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合毕书卷,我缓缓地回忆起来脑袋里着墨最深的那些字句,自然而然很多文字就走马灯一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曲则全,枉则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其光,同其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治大国,若烹小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张口就来的也都不胜枚举。
还记得自己在道德经的学习伊始,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思考是工作之余宝贵的奢侈,其实很多时候感觉自己的思辨力就在这种学习中进行锻炼,自己和自己辩,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古文中的价值取向辩,去感受非功利读书的延迟满足。以前读书比较零散,渐渐地通过一些结构化读书的补充,也强化了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认知,是可以让自己思维和视野都更加广阔的。阅读后的总结,也如量体裁衣一般,自己着手整理了一部分自己的记述作为这次学习的对照,大体又分为个人对道的认知,无为的思辨,为人、处事、生活的经验,政治和军事上的就略过暂且不表。

                                               道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而这一心路历程必然由自己来求证、来悟道。如果自己过于追求一个执着的求道目标时,或者说在内心困囿在求道的路上,反而会活成“道”的奴仆。私以为真正的求道者,内心意味着自由、包容,同时兼收并蓄一切目标。在求道的路上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道的认知和表述,有种朦胧的感觉,仿佛在格物致知地学习物理。夷、希、微,这些词语都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虚无以及难以感知。难以用感官来感觉它,只好用我们的思维去抽象,用经验去表达。比如原子和电子都还能被观测到,夸克即目前的观测条件不可再分。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从事物的不同面去观测,不一定能用直觉或者传统经验去感知,既不显明也不模糊,像化生为天地万物的物质和规律而又不可名状,所以有无象之象,恍惚难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有探讨宇宙、万物起源之意,客观世界和思维的独立及统一也难以归纳。但是在大胆地假设和严密的推论中,应该是可以看到道的端倪,掌握万事万物自古就有的基本规律,加以改造和利用,便利今天的生活和实践,就像是道的基本纲要。
和光同尘一直认为是一种很美的意象,以前其实也看到过和光同尘的出处,但是没有深入地去理解它,仅仅是把它理解成参和它的光景, 互同它的尘象,以达到一种造诣。今天看了它的上下文,原是形容道的性质,看上去虚无而又生发出来无穷无尽的生命力,盈满则亏,水满则溢,应努力做到一种最和谐的状态,虚怀若谷方能拥道。时常自己也会想,道犹如体积极小,密度极大的黑洞,连同光也无法逃逸,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都浓缩或者收敛在了这个道上,由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也如同这里形容的渊薮、虚无。万物既是独立存在的客体,但是脱离不了被观测的角度即主体性,道和道的外在形式、表现,也就存乎一心。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给出的是一种老子极其推崇的哲学观念,即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一样强调了矛盾的观点。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运用自己生活实践当中也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有形世界中,各种事物都存在着不同的表象、现象以及状态。但是它们都会遵循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本质规律。那就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如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再往里面一层是找到推动事物发展的本质,如这一章谈及的矛盾和统一。如太阳的东升西落便是引力在背后的作用。再如物理学中经典的表达,对偶是对称的本质要求和微观因素,对称是对偶的外部表现和宏观整合。在生活中,我们只要仔细去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便可以略微窥探当中的道理。

                                             无为的思辨 

绝圣弃智,前面是个互文的结构,意思就是绝弃圣智,仁义,巧利,会让百姓、人民获利,并且恢复淳朴的孝慈,天下无贼可大同矣。猛一读的时候以为老子赞同的是愚民政策,让百姓绝学无忧,思想单纯便于统治,其实是通过正反两方面来劝说统治者,“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玩弄思想、权术,最终自己也会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经济发展、科学发展的另一面,就是老子强调要矫枉过正的,包括对物欲、名利、甚至是功利的思想。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秉持客观的立场,拥有心中朴素的道德准绳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主要是老子人生观的一个概述,人生一世,要爱惜自己,珍视自己的生命,在熙熙攘攘的名利面前要学会知足,以及适可而止,这样子才能避免危难。如果屈从名利又不懂得满足,就会过度爱惜而使后果严重,积攒过多而面临损失惨重。只是一味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必然会掉到欲望的深渊里。如同那句名人名言,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 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个人的理解是,那么多的名和利,其实都是要自己能量去维持或者维护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随着生命由盛转衰,有舍才会有更进一层的得,比如精神层面上的满足。
终于见到了自己一直受鼓舞的金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最早看雍正王朝的时候就被邬先生这一语所惊艳,不说是一种智慧吧,但表明了一种处世的哲学。自己的理解是这里有几层高度,不争不是不去争,第一层的可能是外静内动,或者是说心思是活络的,但是贮存起来的能量更大,而不是发一时之功,但发心可能没有那么纯粹;另外一层是,发心是绝对纯粹的,一个人从发心就是纯粹的,自然而然别人没有攻讦的理由和内心的弱点,和单纯地争或者是单纯地以退为进都有本质的区别。其实个人觉得有点像打球的例子,当你心无杂念就是在享受这个运动的时候,反而能发挥出来比较好的状态,一旦有了想赢怕输的包袱,窥见了一点自己想争的私欲,往往畏手畏脚不能找到赢球的最佳路径。大巧不工、重剑无锋,应该也是自己心理状态一种纯熟的运用。回头看二十二章的文字,何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争为抱一,还是不争为抱一,古之所谓曲则全者,或许可以换个辩证统一的理解,委屈也是一种求全,就像弯曲也是由不断直线细分的积分;世界上能量守恒,陈旧和新生就时刻在转化,这里缺少了那边便会获得,思想、见识的增加也是由多而杂到建立自己一个系统的过程,最终由繁化简。对立统一的思考能让自己的心态始终在本位,不会偏差太大,以至于在充分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道法自然。

                                              人生海海 

老子的一段自嘲与反讽,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带有一种深深的孤独但是通透的感觉。众人赴宴熙熙攘攘,像在春天里登高台极目远眺,而我却无欲无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独自的淡泊宁静,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归宿感。众人都有剩余,而我好像就被遗漏了那样,好像内心本就装载着一颗愚人之心。众人在世俗下,光鲜亮丽、鲜衣怒马,而我糊里糊涂就想穷极一生此间。唯独自己的思绪像海一样辽阔,没有尽头,也不会停下。众人的才干在世俗下显得夺目,我却形同冥顽不灵、没有见识的人。回想我与众人却是不同,那便继续去追求天地之道吧。求道的路上必然是孤独的,东坡有词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中学习到积极的意义莫过于认清求道的本质,然后乐此不疲,纵使没有世俗的结果。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读到这里让我感觉振聋发聩。个人的理解这里需要一种非常高的道德水平,和身处困顿标榜自己不屑于成功不同,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深藏功与名”的高度,触碰到了让人性能够膨胀的地方,却还能甘之如饴,是要有多强的内心修守。欲望去填补欲望,不可谓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在人性和欲望交织的地方还能进退得道,既对现实有高度清晰的认识,却未曾放弃自己心里的那一块乌托邦。这应该也是老子强调的返璞归真的道德状态,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常人目力所及却未能一一辨识,只有内心的片刻安宁才能窥见天下溪、式、谷一二。
家里面有一幅字画,正是上善若水,自己喜欢的另一个词就是润物无声,感觉都是道不同侧面的写照。这里的居善地应该就是处于适当的位置,心善渊就是像渊潭一样平静深远,包括后面提到的要有仁慈和仁爱,像水利万物一般,行事也应该仿效水的灵活而不拘泥,顺势而为,无为而治,用水的种种特征映射了人所应该具备的优秀的人格特征。在团队管理中,领导者的思想也应该像水德一般,“无孔不入”,无往而不利,同时又无声地滋润团队,因势利导。
谈及团队管理,最高等级的就是,团队只知道有这个领导,润物无声,待到功成事遂好像一切都本该是它应有的样子,所以有了团队觉得自然的状态,而且成功是有必然性、有持续性的。其次,是凡事亲力亲为的领导,虽然可能存在精力分散,没办法集中自己最重要的时间去处理最要紧或者思考宏观和全局的破局点,但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够应付大部分的事务,所以团队会经常赞誉他,尊重他。再次一等的,就是仅有上位者的姿态,用组织授予的权利但奖惩失衡或又仅通过惩罚去约束和管理队伍,自然团队会有表面上顺从的一面,实际离心离德,形成虚假的管理繁荣。再有不尊重人行为的,团队也必定轻视他。这里的信我理解为威信,君子不重则不威,需要和团队达成良好的默契。这样子进行团队管理,两不相厌,方能长久。
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就联想起一句话,“人最终无法赚到或者省去自己认知以外的钱。”道理说得比较俗气,但是有个关键词认知。踮起脚尖虽然瞥见了自己不曾接触过的实物,却不能妄想以为自己就已经是个高个子;大跨步迈步,别人看起来姿势潇洒帅气,但实际却前进困难。人如饮水,冷暖自知,最后还是取决于自己思想认知的深浅。从长一点的时间维度,自我彰显反而不能显露,自以为是反而不能得到表扬,自我邀功、夜郎自大反而都不在高位。虚怀若谷,不急于求成,踏实做事永远是成事路上最好的心法。
宠、辱、若惊。强调要有一种独立而且完整的人格,遭受辱的时候,心态可以摆正,不被践踏人格尊严。而往往容易忽略的是宠的时候,是否能淡薄名利同样把心态摆正,回到自己人格的本位,切忌患得患失。同时重视身体,不妄自菲薄、胡作非为,需要有“贵身”的思想,其实和身体是革命本钱一个道理,重视内心的平静和身心健康,才能被托付以更重大的责任。
我个人觉得主要是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但是其实说起来都很容易,人们比较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我觉得通过保持谦逊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第一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才有可能先看到自己不足的开口。如果都不能看到,遑论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当看到了差异或者不足后,又需要多角度去思考,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多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老张也说过,自我反思和自省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维方式,审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否合理和正确。通过自省,可以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之处,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知道。合抱之木,起于毫末,意思大致如此。
浅浅回顾了一遍自己的心得,更多的也是自己心路历程的一种映照。遇事仿佛也有了更多无声的念白,而且平添了几分让自己镇静的力量,这大抵是这次阅读之旅最充实的收获了。

正文完
 0
pika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pika 于2024-05-22发表,共计4640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